当前位置:巨引擎金融百科知识网 >> 证券知识 >> 详情

负利率环境下资产定价理论的新发展


2025-09-10

在负利率环境下,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面临显著挑战,近年来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模型调整,主要发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风险利率的重构

传统CAPM模型以正的无风险利率为基准,而负利率下需重新定义“无风险”概念。学术界提出使用黄金、高流动性主权债券(如瑞士国债)或隔夜逆回购利率作为替代基准,同时引入影子利率模型(如Black-Litterman扩展)处理名义负利率的约束问题。

2. 期限结构理论扩展

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在负收益曲线下失效。新研究强调:

- 政策预期渠道:央行长期宽松承诺对远期利率的压制效应;

- 套利限制:持有现金的存储成本导致债券市场非线性套利边界;

- 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收益率曲线控制)对期限溢价的扭曲作用。

3. 风险溢价模型修正

负利率环境改变了风险补偿机制:

- 信用利差拆分:将违约风险溢价与流动性溢价分离,发现负利率下流动性溢价占比提升;

- 股权溢价之谜深化:通过引入破产概率门槛模型(如Merton改进框架),解释投资者对负收益率资产仍存在需求的现象。

4. 行为金融学视角

- 储蓄悖论:储户为保持名义本金安全,可能接受轻微负利率,这导致资产价格与基本面进一步脱节;

- 银行信贷传导阻滞:银行因净息差收窄而提高信贷门槛,扭曲企业现金流贴现估值。

5. 实物资产定价创新

不动产和基础设施等资产的定价模型中:

- 增加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性参数;

- 引入隐含通胀保护期权价值(TIPs衍生定价);

- 采用动态租金折现模型,反映租赁合同与利率的负相关性。

6. 数字货币冲击

稳定币和CBDC的兴起提供了零利率下限(ZLB)的替代选择,部分研究尝试将数字货币流动性纳入多资产定价系统。

7. 国际资本流动模型更新

套利交易(carry trade)策略在负利差下出现反转,汇率决定模型中需加入:

- 央行外汇干预的非对称效应;

- 主权债务可持续性与利率的反馈环路。

这些发展显示,负利率环境要求资产定价理论在微观基础(如效用函数设定)和宏观传导机制上进行系统性重构。当前研究前沿正聚焦于非线性定价核的构建以及货币政策与市场风险的耦合效应分析。未来可能需发展突破零下限约束的广义定价框架,并加强高频数据下的市场异质性研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