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证券交易与国际金融合作近年来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1. 金融科技驱动的跨境互联互通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应用正重塑跨境结算体系。如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的"恒星计划"(Project Stella)验证了DLT在跨境证券结算中
跨境支付系统CIPS(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推广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化进程加速
随着纳入SDR货币篮子以及全球外汇储备占比提升,各国对结算需求增长。CIPS作为跨境清算主渠道,可依托政策红利扩大覆盖范围,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场景的拓展直接带动CIPS网络扩张。例如,2023年CIPS新增参与者中超过30%来自中东和东南亚。
2. 规避西方主导的SWIFT系统风险
地缘政治冲突凸显单一依赖SWIFT的脆弱性。俄罗斯、伊朗等国因制裁寻求替代方案,CIPS凭借其独立清算架构和报文标准(ISO 20022),成为多元化支付体系的重要选项。目前CIPS已支持11种语言报文处理,日均处理量突破5000亿元,系统兼容性持续优化。
3.新兴市场基建合作潜力
发展中国家存在支付系统现代化需求。CIPS可通过技术输出模式(如与非洲区域清算系统互联)获取市场份额。中国与沙特、巴西等国的本币互换协议为CIPS落地提供流动性支持,2024年拉美地区CIPS间接参与者数量同比增长45%。
4. 数字协同效应
e-CNY跨境试点(如香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需要底层清算支撑,CIPS的实时全额结算(RTGS)功能可与数字货币系统形成互补。未来数字法币跨境外延结算可能重构国际支付链条地位。
5.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
区域内90%货物贸易关税减免刺激跨境商贸,东盟国家的结算占比从2018年的12%升至2023年的24%。CIPS通过延长运行时间(现覆盖亚洲、欧洲、非洲时区)、优化流动性节约机制,显著提升贸易结算效率。
6. 反洗钱合规优势
CIPS采用穿透式监管架构,所有交易均通过境内主控节点,符合FATF标准。相较代理行模式,更易满足新兴市场国家的合规审查需求,部分中东金融机构已将其作为主要的反欺诈风控平台。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包括:探索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信用证自动结算、建立与东盟本地结算系统的API直连、开发中小企业定制化批量支付模块等。当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美元路径依赖和部分境外银行CIPS接入成本较高,需通过差异化费率政策和离岸市场深度培育逐步化解。
随着金砖国家扩员和央行数字货币协作深化,CIPS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对全球80%清算量的覆盖,成为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节点。
标签:支付系统